首页 > 数字报 > 专题 > 2020 >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 正文

呵护一池山水,小康之路越走越美

10月10日,池州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今年三季度部分环境指标:该市大气环境中PM2.5同比下降28.5%、PM10同比下降23.2%,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0.5%,同比上升了17.3个百分点,全市空气质量实现“两降一升”。该市河湖除升金湖中心点断面外,国控考核断面水质均达到要求,地表水质量排名指数全省第二;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禁渔禁捕,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净土保卫战等持续发力。

近年来,池州市深入推进“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扎实开展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和绿化提升,保护生态环境,让小康之路越走越美。

  理念先行,打造生态绿城

从秋浦河畔到长江之滨,一道道绿水蜿蜒流淌;从九华之巅到牯牛降脚下,一座座青山连绵竞秀;一个个城镇、一个个村庄点缀在绿水青山环抱之间,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在绿色发展的探索实践中,池州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勇做先行者、争当排头兵。

“2012年,池州出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提出创建‘五大品牌’,实施‘五大工程,构建‘五大体系’,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 2014年,出台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的若干意见,推进生态产业、生态文化、生态人居、生态保护、生态管理五大体制机制创新,并细化成40项指标、16项配套政策。 ”池州市生态环境局新闻发言人马卫中告诉记者。

近年来,池州市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着力打造绿色崛起实验区、人居环境示范区、共享发展先行区,努力实现“人均争先、生态领先、环境居先、文明创先、民生优先”奋斗目标。同时,制订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经济带(池州段)实施方案,加快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的绿色池州、产业结构优化的创新池州、群众生活优越的幸福池州”。

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池州市坚持特色、错位、高端发展,生态保护、产业优化、民生建设统筹推进,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之路,以绿色发展引领高质量发展。

  源头治理,守护碧水蓝天

近年来,池州市深入开展长江生态环境问题“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专项攻坚行动;打出铁腕治矿、重拳治砂、从严治岸、科技治超、精准治污、全面治脏“六治行动”等系列组合拳;打好保护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战役,有效促进了池州生态环境的改善,守住了绿水青山的底色。

该市集中整治关停一批对环境影响较大、规模小、开发效益低下的矿山,压减矿山数量,控制矿石开采总量。现有矿山145家,其中已完成绿色矿山创建54家。2019年,6家矿山入选国家级绿色矿山。同时,在全省率先颁布实施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率先编制砂场集散中心建设专项规划,在长江安徽段率先完成“三无”采砂船舶拆解,实现境内清零。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扎实开展“蓝天行动”、“9+1”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启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平台建设,建立精准治污清单,实行“点对点”管控。

如今,池州“山水土气”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区域内重点流域水质持续保持稳定,秋浦河获评长江经济带美丽河流,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土壤污染防治扎实推进,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观。

去年12月1日,池州提前实施长江禁捕退捕工作,目前正在全力实施长江禁捕退捕攻坚战。同时开展增殖放流,扩大鱼类品种,恢复自然水域资源。

  山绿水清,探索“双赢”之路

眼下进入森林防火期,石台县横渡镇历坝村村民舒跃进一有时间,就去自己所管护的山林责任区转转。

几年前,舒跃进还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就他一个劳动力,家庭经济困难。2016年,他被聘为生态护林员。“有了这份工作,一年能领到8000元补助资金,再加上平时打零工及其他收入,我不仅脱了贫,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舒跃进笑着说。

像舒跃进这样被聘为生态护林员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池州市有1075名,靠山吃山有了新“吃法”。

在护住一方好山水的基础上,池州市把良好的生态环境当做资源要素,编制与生态相适宜的项目,开展“绿色招商”,培育壮大与生态相宜的绿色产业体系,力促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探索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同频共振、相辅相成的“双赢”之路。

如今,现代生态农业已成池州市“生态经济”重要板块。目前,该市有2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县,291个农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全域旅游、大健康产业已成为池州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池州整市进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同时,工业企业逐步实现资源型向制造业转型,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传统工业基地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转型,产业发展方式向集群化发展转型,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今年上半年,池州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8.9%,比全省高10.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4%,比规上工业高4.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8位。

(通讯员 左平 记者 徐建)

责任编辑:陈姝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