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报 > 专题 > 2020 > 习习春风润江淮 > 江淮大地 > 正文

【习习春风润江淮】从“科教基地”迈向“创新之都”

全球首个量子通信城域网、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世界首款多语种实时翻译机、世界首条平板显示10.5代线、国内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双离合自动变速器……四年,历史长河一瞬间,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合肥却赢得了一顶顶举世瞩目的创新“桂冠”。

在合肥,科技创新舍得花钱,产业创新敢于花钱。2016年至2019年,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6.2%,带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9.8%。合肥市经济总量由2000年以前的排名全国90多位,上升至2019年的第21位。

  “科教基地”滋养“第一资源”

提起合肥科学岛,人们自然想起研究员王俊峰等人的故事。那是几年前的一个午夜,喧嚣的波士顿也开始“入睡”,但王俊峰的妻子却被一个越洋电话搅得睡意全无。电话那头,向来安静谨慎的王俊峰激动地向妻子描述着一个岛的故事,他想把家搬到岛上。这个岛,就是合肥科学岛。因为,这里储备了王峻峰做科研想要的“养分”。

科教基地,合肥名副其实。从1969年中科大南迁合肥,到1980年标志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合肥联大诞生,继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所、中电38所、合肥工大、安徽大学等持续发力,再到合肥被国家确定科教之城,直至如今北大、清华等名校纷纷在肥建设研究机构,合肥一直在“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中培养人才,实现各类人才“井喷”。

“是合肥科学岛成就了我。”在王俊峰的“示范”下,他的妻子及其他六名高层次人才先后远渡重洋,栖息合肥科学岛。王俊峰说,科学岛上散发吸引力的不仅是世界一流的实验装置,还有这里尊重人才、信任人才、成就人才的氛围。为实现“后来者居上”,合肥用资源吸引人才、用产业集聚人才、用环境留住人才,多管齐下。目前,合肥汇聚了各类人才190万人,其中在肥服务“两院”院士127人,是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中国城市的前三甲。

去年9月,由合肥承担研制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首个大型超导磁体线圈竣工交付,该计划汇聚了欧盟、美、日、俄、中、韩、印七方科学家。 “正因为有这样的创新土壤,让一大批享誉世界的顶尖科学家愿意扎根合肥。”合肥科技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天的合肥,是国内大科学装置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拥有高等院校60所,各类研发机构超过1400个。

科教基地的“第一资源”被激活,便自然有了“第一动力”的澎湃。

  “科学中心”引领“全城创新”

“新研发芯片的性能指标精度达到0.1℃,可取代进口。”位于合肥高新区的合肥微纳传感技术公司负责人介绍,作为高性能测温工具的“大脑”,高性能耳温和额温枪的核心部件MEMS红外温度传感器芯片大部分依赖进口,他们正在“打破”这种依赖。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众多在肥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将“靶子”对准了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集中资源优势和创新实力,以“高科技+”的“武器”投入这场特殊的战斗。

科研“大咖”们的努力,关联着一个特殊的日子——2017年1月10日。这一天,合肥正式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继上海张江之后的第二个获批者。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引领整个城市的创新,意味着合肥要代表国家在更高层面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合肥市委政策研究室负责人说,科学中心正在给合肥加速创新发展带来新机遇。

在京东方合肥全球首条10.5代线工厂,一片片由普通沙子经“科技之旅”“变身”而成的玻璃基板,经过复杂的工艺生产出65英寸、75英寸大尺寸超高清液晶显示屏。 “合肥已经实现了‘从沙子到整机’的完整产业链布局。”合肥京东方负责人自豪地介绍,显示器完整产业链的布局,也是全城创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京东方带动了70多家上下游的配套企业到合肥来创新发展。

在科学中心引领全城创新的实践中,合肥狠抓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树木”向“森林”成长。目前,作为人工智能产业风向标的科大讯飞,已占据中文语音技术市场七成份额。随着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技术产业化,量子信息产业在合肥初现雏形。培育、引进集成电路企业近200家,晶合的驱动芯片、长鑫的存储芯片等都填补了国内空白……

科学中心引领全城创新,最终促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去年,合肥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28%,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539户,专利授权量达到3万多件,支撑合肥GDP、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全国省会前10位。

  “创新高地”迈向“创新之都”

量子通信、铁基超导等原创性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等多项重大突破,中科大18个量子比特纠缠刷新世界纪录,首次破解中国种茶树全基因组密码……近些年来,随着人才“第一资源”聚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持续引领全城创新,一系列顶尖科技成果推动合肥创新高地快速“长高”。

走进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指挥大厅,一块超大显示屏挂在正前方。“这是在全国率先建成的城市安全监测系统,可对全市燃气、桥梁、供水等‘生命线’进行全天不间断监控。 ”研究院关劲夫博士手握演示鼠标介绍,该院已经在国内30多个城市和海外多国开展设计、实施和转化应用,形成城市安全监测“合肥模式”。

新能源汽车、无人机、智能语音机器人、智能手环……在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展示厅,来自合肥各开发园区和有关院所的高端科技产品,正在散发合肥创新高地的魅力。

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观看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希望大家再接再厉、更上层楼。几年来,合肥发挥“基础研究领先、应用研发见长”优势,聚焦重点、精准发力,科学中心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尖端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态势逐步增强。

创新,已成为支撑合肥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目前,合肥集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国字号”创新品牌于一身,正努力成为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重要承载者和策源地,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

“建设合肥滨湖科学城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要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4月13日,合肥滨湖科学城临时党委召开专门会议,要求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全力支持、主动服务合肥滨湖科学城建设发展。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本土载体,合肥滨湖科学城将用“合肥模式”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截至4月14日,合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99.5%,返岗人数45万人,产能已与去年同期相持平,重点项目复工率100%。新起点上的合肥,将在迈向创新之都的征程中,因执着而致远,因奋斗而创造幸福。(许根宏 许蓓蓓)

责任编辑:章舒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