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报 > 专题 > 2019专题集合 > 牢记嘱托闯新路 > 安徽 > 正文

【牢记嘱托闯新路】下好创新“先手棋”

充满科技感的中国声谷体验平台。记者 李博 摄

抢占人工智能“新风口”

  记者 桂运安

步入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一台安保机器人正在园区巡视;进入办公区域,直接“刷脸”就能通过;在展示厅内参观,一台讲解机器人详细为您讲解……4月22日,记者走进中国声谷,亲身感受到人工智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

“总书记您好,我是晓曼,我们早就期盼您的到来了!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中国科大先研院一楼展厅,科大讯飞智能机器人“晓曼”就热情地与总书记打起了招呼。作为中国声谷龙头企业,科大讯飞不仅把中文语音识别技术做到了世界第一,在英语和多语种方面也是国际领先。“当时,总书记听了我们的汇报后,非常高兴,鼓励我们把语音产业做大做强。”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总书记的话给了公司员工巨大鼓舞。

三年来,科大讯飞在原始创新领域不断突破,核心技术始终保持国际领先,入选全国首批四大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去年更是一口气斩获12项国际权威赛事冠军。 2018年,科大讯飞全年营收79.1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5.41%;明星产品讯飞翻译机销售30万台,占据品类销售额70%,品类份额第一;以讯飞听见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及服务较上年同期增长369.36%,讯飞输入法活跃用户超过1.3亿;“智医助理”在1000多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地,覆盖95%以上的常见病种。

科大讯飞、科大国创、赛为智能、华米科技……在中国声谷展示厅内,大到智能钢琴、无人机、教育机器人,小到翻译棒、会说话的鼠标、智能手环,众多的人工智能产品让人惊喜不已。目前,中国声谷已在教育、医疗、服务、汽车、家居等领域,孵化培育了130多款人工智能产品。 2018年,中国声谷入园企业达到430家,实现产值650亿元。

“今年,中国声谷产值有望突破1000亿元。 ”省信息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毛媛媛表示,中国声谷将牢记总书记“把语音产业做大做强”的嘱托,把中国声谷建设成为更具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高地。

打造动力电池“新标杆”

记者 桂运安

“今年2月,国轩高科成为世界著名企业博世公司在中国的第一家电池供应商,我们将为其提供锂离子电池、模组和电池包(零件、产品)等。 ”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坦言,这正是国轩高科深耕动力电池行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鲜活例证。

2月28日,国轩高科发布业绩快报,2018年公司营业总收入超过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04%。高工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国轩高科2018年动力电池出货量位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之后,排名国内第三。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科大先研院,视察安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成果展。在听取了国轩高科关于动力电池产品开发、科技创新及市场发展等情况汇报后,总书记连连称赞“国有品牌,很有希望”。

李缜表示,总书记的话既是鼓励,更是鞭策。三年来,国轩高科不断创新,逐年增加研发投入,致力于在产品单体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电池成本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打造锂离子电池“安徽制造”标杆。

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批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中,国轩高科承担新能源汽车300瓦时/千克高比能动力电池研发及产业化项目。2018年5月,项目开发完成能量密度达302瓦时/千克的电池单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此外,在磷酸铁锂电池方面,国轩高科经过多年研究和产品升级,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已达到190瓦时/千克,续航里程超过400公里,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未来两年,其磷酸铁锂电池单体能量密度有望提升至220瓦时/千克以上。

关键核心技术必须靠自主创新。国轩高科每年都投入数亿元,用于研发平台和验证平台建设。目前,公司累计申请专利2961项,其中发明专利1440项,专利申请总量位居行业前列;授权1560项,其中授权发明333项,含授权海外发明专利33项。

“除了产品,我们还将深化国际合作,输出技术。 ”李缜表示,未来,他期待与更多像博世一样国际领先的团队和企业合作,共同推动人类能源文明的更大进步。

挺进量子科技“无人区”

记者 桂运安

“目前,‘墨子号’牵手‘京沪干线’,已实现北京和维也纳之间的洲际量子通信实验,和意大利、新加坡、德国、俄罗斯、瑞典等国的合作正在进行中。 ”4月19日,中国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院士介绍。“很有前途、非常重要、大有可为! ”2016年4月2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科大先研院考察,对潘建伟院士团队的量子通信研发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潘建伟说,总书记的话,对团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三年来,他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量子通信领域持续“发力”,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正式开通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在光量子计算领域,首次演示了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量子计算能力;在超导量子计算领域,首次实现12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高保真度纠缠;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领域,首次观测到超低温度下基态分子与原子之间的共振散射。

“墨子号”飞向太空、“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潘建伟团队的成果,连续两年被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点赞”,“墨子号”还被写入十九大报告。 “中国的量子通信研究是一项包含了从基础物理学到卫星技术等在内的科技成果,近些年中国在科学领域所取得的进展让我感到非常震撼。 ”《科学》杂志主编杰里米·伯格表示。 2017年,潘建伟入选《自然》年度十大科学人物。今年以来,潘建伟团队因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领域的突出贡献,先后获得克利夫兰奖、伍德奖。

目前,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已被列为我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潘建伟建议,尽快实质性启动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的建设。 “我们近期可实现对20~30光子的相干操纵,对特定问题求解能力超越商用CPU;可实现2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纠缠,具备制备50个超导量子比特样品的能力。 ”潘建伟透露,未来,他们将努力建成完整的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引领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下一代国家信息安全生态系统。

核聚变研发迈向国际一流

记者 汪永安

“近三年来,我们依托自主研制的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纪录,让科学岛跻身国际一流磁约束核聚变研究中心。 ”近日,中科院等离子所托卡马克物理研究室主任徐国盛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强调,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三年来,我们按照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瞄准并解决未来聚变能商用目标的关键科学问题,在高性能、稳态、长脉冲等离子体研究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2016年等离子体中心温度达到5000万摄氏度;2017年实现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造新的世界纪录;2018年等离子体中心温度达到1亿摄氏度,并持续了接近10秒! ”徐国盛告诉记者,“这些原创性成果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在受控热核聚变研究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对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和未来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建设和运行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

今年初,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标志着我省向“聚变能源梦”迈出重要一步。徐国盛表示,作为聚变堆的研发平台,该设施将主要研发聚变堆关键部件的原型件及其测试平台,对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的建设作用十分重大。设施建成后将是国际磁约束聚变领域参数最高、功能最完备的综合性研究平台,可为我国开展聚变堆核心部件研发和建设提供技术基础,开展聚变堆条件下热与粒子排除关键问题研究、大规模低温和超导技术研究、强流粒子束与基础等离子体研究以及为能源、信息、健康、环境、国防等交叉前沿领域提供研究平台和强大技术支撑。 “该设施建成后将向社会开放共享,服务我国聚变堆科学技术研究,大大加快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预研进程,为世界核聚变研究作出中国贡献。 ”徐国盛说。

中国“超薄玻璃”领跑世界

记者 汪永安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座谈会上,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彭寿现场向总书记汇报了蚌埠院的创新驱动发展成果,得到了总书记的充分肯定。

“三年过去了,我们按照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用一连串重大创新成果,帮助中国玻璃工业实现了领跑世界的目标。 ”彭寿自豪地说。

“三年来,我们积极践行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从‘中低端’转向‘中高端’的转型主线,走活硅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一盘棋’。 ”谈起近年来的创新成果,彭寿如数家珍:成功研发世界最薄0.12毫米柔性触控玻璃,完全替代进口,助推行业成本下降60%,一举摘得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中国工业大奖;成功量产高品质浮法玻璃,完全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成功制造国内一流太阳能光伏玻璃、世界最高光电转换率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模组和世界首条大面积碲化镉发电玻璃生产线。

2018年,蚌埠玻璃院带动蚌埠硅基新材料产业创造产值500亿元,同比增长22%,助推安徽成为中国硅基新材料产业的创新之地、集聚之地、发展之地。

创新成果的涌现离不开创新载体的建设。依托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四个一”创新主平台,蚌埠玻璃院搭建了首个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首个硅基材料安徽省实验室、首个硅基新材料创新中心,6年内三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薄膜太阳能电池用高应变点导电玻璃成套技术及装备研究开发”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展望未来,彭寿充满信心。他告诉记者,在可期的未来,以0.1毫米超薄柔性玻璃研发为代表的一系列“卡脖子”关键技术将实现突破,以全国首条浮法8.5代TFTLCD玻璃基板示范线项目为代表的一批产业化项目将填补空白,以国家玻璃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为代表的一批国字号基地和品牌将不断涌现,从而实现发展与创新的“比翼齐飞”,科技与产业的“无缝对接”。

责任编辑:章舒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